对我来说,探索历史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通过运用自然科学的逻辑,我在无数书籍与观点中寻找合理的解释,经过比对与思考,尽可能用图像和文字还原历史的模样(虽然这未必是历史的真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过程就像玩一款复杂的游戏,既充满挑战又令人着迷。只是这种“游戏”的结局,归属于人文学科,因此总是充满了情感的色彩。有时我会为那些本可以被完好保存的遗址遭到破坏而感到深深的惋惜。这种遗憾时常潜藏在文字之中,今天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不久前,我去江北的时候,曾询问当地人劳动广场附近是否还有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虽然没有亲自查看,但我记得江机职工医院是一座比较老的建筑,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期望能找到一些线索。
展开剩余77%这座医院位于新山街,建筑朝东南,院子坐落在西北方。从远处看,医院前面的广场停满了车辆,给人一种医院还在正常运营的印象。但走近一看,才发现这座医院早已停业。虽然广场上停着车,但如果没有这些车辆的存在,小广场可能早已荒草丛生,冷清无比。
从院内向外望去,诊疗楼呈“工”字型,尽管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改造,但建筑上依然能看到明显的时代印记。比如,略带欧式风格的外观和那种略显狭长的窗户,都表明这座建筑至少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建成的。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日伪时期的建筑,甚至有传言说它可能是日本石油公司留下的遗产,可惜我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仍无法确认这座建筑的具体年代。
在院子的西南侧,我还发现了另一座红砖平房,它上面也有一些历史的痕迹。解放前,吉林市的很多平房通常都有硬山山墙,富裕的家庭可能还会在山墙上加装装饰,比如悬鱼、草花之类的雕饰。普通家庭的房子则比较简朴,只是用天棚的小孔来装饰山墙。从建筑风格来看,这些平房大多有一个土字形的山墙,最高点平整,四周的线条呈“几”字形,而不是解放后常见的“人”字形。现在,在河南街的福源馆后面,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这样的青砖平房。
当我靠近时,注意到这座红砖平房虽然被涂料覆盖,但它的墙体依然保留了红砖的痕迹。据小区的居民说,日伪时期建造的平房大多采用红砖,和铁安里周围的建筑风格类似。尽管我没有看到过“马面房”那样的红砖,但我见过铁路住宅区里使用过的日本红砖。记得那些日伪时期的红砖尺寸要比解放后生产的红砖略小。而这座医院院内的红砖,应该是解放后使用的,因此我猜测这座平房很可能是在那个时期参考老式建筑图纸建造的。
再往里走,我注意到这座红砖平房的正门上,挂着写着“CT科”和“血液透析科”的铜牌,而医院的名字则标注为“新世纪医院”。院内所有相关标识都是新世纪医院的名字,只有几块残留的纪念碑和一些过去的记录,隐约地保留着这座医院与之前职工医院之间的联系。
上世纪,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吉林市的很多大型国企承担了职工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而职工医院则是企业办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江机医院建于1949年7月,是吉林市一座较大的军工企业职工医院。2004年,它更名为吉林市新世纪医院。根据医院当时的宣传资料,新世纪医院的总面积为23,56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开放床位157张,医院还设有三个门诊部和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科室也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甚至有当时吉林市唯一的东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
然而,如今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硬件设施优良的医院,竟然沦落到关停的地步。站在院内,仰望着这些老旧的楼宇和红砖平房,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阵的感慨。作为一个外人,我并不清楚这家医院关停的具体原因,不敢妄下判断。
但在思考这些老建筑的衰落时,我不禁联想到许多企业办社会性质的单位兴衰历程。历史证明,无论新旧,所有的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生存与发展,许多单位不得不迎合变化,而不仅仅依赖硬件设施的优势。在这种竞争中,“软件条件”的重要性往往高于硬件,一旦忽视了“软件”,即便硬件再精良,也无法避免衰老的命运。遗憾的是,这种“软件条件”往往难以捉摸与培养。
特别感谢网友“那些麻花”对我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与鼓励!
发布于:天津市蚂蚁配资-配资公司app-实盘配资炒股-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