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苍苍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长城绵延万里,走到山西代县,稍稍顿足,在巍峨山川中横亘出一道雄关。作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以“险”著称,素有“咽喉全晋,势控中原”之说。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关防胡,到秦将蒙恬率大军北出雁门;从汉代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关大败匈奴,到北宋时期杨家将在此浴血奋战……千百年来,一代代将士以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视死忽如归的无畏,忠贞报国、英勇奋战,在历史长河中谱写出荡气回肠的雄壮篇章。
1937年10月,八路军为配合国民党军队与日军正面对阵的忻口战役,在雁门关附近先后组织了两场伏击战,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一度切断了日军从繁峙至忻口的交通运输补给线,并顺势收复了平鲁、朔县、宁武等地,给忻口正面防御作战的国民党军以有力配合。雁门关伏击战,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打的又一个大胜仗。
崇山峻岭,绵延千里。在群山的映衬下,雁门关更加巍峨壮观。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探访战斗遗址,重温战斗故事,感悟革命精神,探寻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神密码和愈挫愈勇、愈战愈强的血脉基因。
展开剩余84%“我们不怕死,只要老乡能活,就值得”
黑石头沟,雁门关伏击战发生地。
6月6日,记者乘车前往,车辆从雁门关盘旋而下,沿着高低起伏、曲折悠长的盘山公路前行,路越走越险。
西面是悬崖绝壁,北面是陡坡,远处石壁上“雁门关伏击战遗址”8个鲜红大字、谷中被战火摧毁的大桥墩,仿佛都在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0师奉命以第358旅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坏由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袭击日军运输队,切断其补给线。10月18日,第716团主力在贺炳炎、廖汉生的指挥下,设伏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两侧高地。
“716团此次兵至雁门,十分隐秘,夜行晓宿,一连3天急行军,于10月17日黄昏到达雁门关西南的秦庄和王庄。”同行的当地媒体记者徐国华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得知八路军来了,还帮着老百姓搞秋收,躲到山里的群众陆续回到了村里,他们还给侦察员带路,帮助搜集情报。
山崖下,一块巨石上铭刻着70位烈士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当地老人李成已年逾八旬,每次前来参观都会逐字逐句读一遍这篇铭文,每次都热泪盈眶。
“在向雁门关疾进途中,八路军官兵看到了敌人烧杀抢掠后留下的惨烈景象,村镇被焚毁、房屋成瓦砾、菜窖成了活埋人的土坑、无数同胞被屠杀,大家杀敌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眼睛都气得通红。”李成向记者讲起家人心口相传的故事,“那时,一位八路军小战士借住在爷爷家养伤,听说前方战事吃紧,就申请上前线。这么小的娃娃,爷爷看着心疼,就劝他‘你别上去,上去会死的’。小战士却说‘我们不怕死,只要老乡能活,就值得’。小战士的这句话,我爷爷、父亲记了一辈子,我也记了一辈子……”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遥望群山苍苍、雁门巍峨,记者仿佛看到了当年华夏儿女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的壮烈场景。漫漫朔风从关口吹来,呼啸着、席卷着,带来历史深处的回响。
雄关漫道,誓言铮铮。记者探访时,正值某旅“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官兵代表来此寻根。“我们这支队伍,打仗为了人民,打胜仗依靠人民!”谈起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连队黄指导员深有感触地说,“只要我们始终与人民鱼水情深、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就一定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是共产党员的,都跟我上”
雄关雁塞接苍穹,朔风萧萧赞英雄。
群山深处,秦庄、王庄遥遥相望,炊烟袅袅、宁静祥和。村民王胜赶着羊群走在山间小道上,见记者一行人过来,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一边领着大家沿小道前行,一边讲起战斗故事,语气中满是自豪。
“那时,队伍刚急行军到达村里,太爷爷听说官兵要上山侦察,就赶紧去带路。一看,带队的是个独臂的粗壮汉子。后来才知道,那人竟是贺炳炎团长!”遥指远处几个山口,王胜告诉记者,“贺团长带着侦察员把周围的山头走了个遍,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哪里可以设伏、哪里可以增援,都摸得清清楚楚,连敌人的汽车过往规律也掌握了……”
“战斗中,贺团长独臂挥刀上阵,砍翻了多个鬼子。”讲到这里,王胜眼里泛起了泪花,“那场激战中,贺团长的警卫员被敌人的子弹打倒,他的前胸也被一颗子弹擦过,在皮袄上留下了两个窟窿。我小时候,经常听太爷爷赞叹,有这样的团长,八路军怎能不打胜仗!”
讲起战斗故事就像在唠家常,说起英雄就像在说自己的亲人一样。在忻州走访,记者随机问了几位老乡,他们对雁门关伏击战十分了解,把抗战英雄的故事讲得生动感人。在这里采访的日子里,记者被乡亲们对英雄的真挚感情深深打动,也时时被这样的历史细节深深震撼——
随着冲锋号响起,特务连作为主攻连率先向敌人发起冲锋。连长李子贵身先士卒,高喊“是共产党员的,都跟我上”,第一个跃出土坎,率领官兵如猛虎般扑向日寇,接连击毙敌人,其中一个还是挎着洋刀的少佐。直至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李子贵始终冲在队伍前面。
战斗中,11连勇士们在政治指导员胡觉三的带领下冲上公路,和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胡觉三在战斗中勇猛无畏,他发现3个日本兵正围着一名八路军战士拼杀,立即冲了上去,挥动大刀将日本兵砍倒。然而,后续战斗中,胡觉三不幸胸口中弹,壮烈牺牲,留下遗言“为宁武老乡们报仇”……
雁门关外,驻扎着一支以能打硬仗闻名的连队——某旅二营四连。每当新毕业排长到任、新兵入伍,连队都会组织官兵代表来到雁门关伏击战遗址,感悟先辈精神,激发奋进力量。
“冲锋在前是最有力的感召!”四连谢指导员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只有把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发扬好,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领官兵建功强军新征程,才能不负先辈、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即使受伤倒地,也要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赴黄泉”
胜利的旗帜,浸透着先辈的鲜血;壮丽的山河,书写着英雄的诗篇。
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一份泛黄的档案里记载的一段话,让记者心里深深刺痛——
“被载入史册的雁门关伏击战,八路军共有70名指战员在黑石头沟牺牲。战争年代档案流失,大部分烈士姓名已无从考证,留下了历史遗憾。”
“当时,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日军凭借着武器装备的优势,发起了多次疯狂反扑。”一个玻璃橱窗里,一柄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拼断的刺刀依旧闪着寒光,仿佛闪烁着英雄的战斗精神和血性胆魄。记者久久驻足、陷入沉思,耳畔响起解说员的讲解,“八路军官兵始终如钢铁铸就的城墙,顽强地抵挡住敌人的进攻。他们有的身中数弹,却依然紧握枪支,继续射击;有的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捍卫着阵地;有的即使受伤倒地,也要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赴黄泉。”
“(第一次伏击)撤出战斗时,由于情况紧急,我们只把伤员背了出来,胡觉三等50位同志的遗体没能抢运出来。”在第716团政治委员廖汉生的回忆录里,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让记者一行纷纷落泪,“但我相信,同志们不会责怪我们。从参加革命的那天起,我们就决定了为国家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
英雄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滋养了这片土地,带来了国泰民安、盛世华夏。迎着初夏的阳光,记者随游客行走在雁门关,聆听着南腔北调,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店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步履轻松,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展望三关,新时代浪潮涌动。雁门关的古老城墙外,新兴业态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宁武关的苍鹰盘旋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汇聚着强劲的动能;偏头关浊浪拍打的黄河岸边,“三绿”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遥想当年,四周空空如也,将士怀抱必死决心夜行晓宿,翻山越岭来到古塞。如今,雄关巍峨,换了人间,前来游览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嘟、嘟、嘟……”远处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将记者从思绪中拉回现实。哦,那是今年年初开通的集大原高铁,专设雁门关站。高速列车,穿山越岭、呼啸而去,承载着幸福与希望,以山河为轴,如巨笔一般描绘出一幅新画卷……
来源:人民陆军
流程编辑:U022
发布于:北京市蚂蚁配资-配资公司app-实盘配资炒股-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